剩男和剩女产生的原因
剩女,指已过结婚年龄、但仍然未婚的女性。这个略带歧视色彩的词语,仿佛在说:结婚是天经地义的事。早些年,剩女与收入、学历存在着明显的关联,即高学历、高收入的女性,更容易成为剩女。近些年,剩女开始向低学历人群蔓延,也有较大数量的低收入、低学历女性,在适婚年龄,仍然处于未婚状态。与剩女相对的,叫剩男。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处于失衡状态,跟主动单身的女性相比,剩男的出现,更多与政策制度有关。当然,高收入、高学历但在适婚年龄未婚的男性,或许被称为剩男。低收入、低学历的男性,人们更多时候则采用一个略带歧视的称谓:光棍(打一辈子的光棍等)。进入城市之后,在劳动时间和通勤距离双重压力之下,很多人选择了早出工作、晚归睡觉的生存模式。这种模式之下,圈子之外,再无异性。在我国,就业人口行业分布,与出生人口一样,存在着性别比失衡的现象。有些行业,甚至可以用严重来形容这种失衡状态。我们从人口普查数据中,获取到全国城市范围内、部分行业就业人口的分布数据,如下图所示。其中红色填充的部分,表示多出来的异性。在城市就业人口较多的行业中,零售业是性别比最正常的行业,女性仅比男性多了一点点。房屋建筑业、装修装饰业、土木建筑、道路运输业这几大行业里,男性均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,即本行业性别比失衡现象非常严重。所以在建筑行业,流传两个说法:工地除了螺母都是公的,地工三大喜是下雨发薪来美女。金属制品业、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国家机构,男性也有比较明显的就业人数优势。除了公务员,从事金属制品加工和机械相关加工的行业,普通也是男多女少,找另一半的难度很大。尤其是国家机构,为何我们感觉女性居多呢?可能与近几年女性大量涌入有关,但尚未完全改变本行业的性别现象。卫生、教育和居民服务,则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的行业。在城市里,拥有稳定工作的医护、老师,成为剩女的可能远高过其他行业。或许,剩男与剩女的产生,更多可能是活动范围所致,这也是我国消费不振的体现之一:人们不愿意或很少跨行业、跨区域交流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